家之變遷
民建鄭州市委 任俠
我出生于六十年代末,改革開放這三十年正是自己由少兒到青年的成長歷程。在我的記憶中,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我家的住房情況發(fā)生的變化了。
小時候居住的條件很糟糕,在煙廠斜街附近一條胡同內(nèi),土墻茅草頂,10平米左右,住著爸爸、媽媽、哥哥和我。依稀記得,家里有一張大床,兩只木箱和一張小飯桌幾只小馬扎。晚上我和哥哥睡中間,父母睡兩邊。后來不知道父親從哪里又弄來一張單人木床,釘在大床之上,哥哥住在上面。爸爸為了我們哥倆兒上下方便,特地從單位釘了一張木梯,上端還有兩個鐵鉤,可以掛在單人床的床邊。其實在年幼的我看來,最令人害怕的是下雨天房頂漏雨。艱苦的歲月,想起來令人驚訝。
后來,1975年我們搬家了,離開了那個茅草小屋,記得母親那一天流了眼淚,我也哭了。因為記事起我就居住在那里,那里留給了我很多兒時的記憶。我想,那就是傳說中的童年吧。搬家的當(dāng)天,胡同里的鄰居都出來送別,這個畫面現(xiàn)在還經(jīng)常浮現(xiàn)在眼前。我們搬到了農(nóng)業(yè)路附近的新家,是兩間八、九平米的平房。在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,每年大年三十的晚上,爸爸、媽媽、哥哥和我共同圍坐在9英寸的黑白電視機(jī)前看春節(jié)文藝晚會。每星期電視里播放日本動畫片《鐵臂阿童木》時鄰居家的小朋友都來觀看,把不大的房間擠的滿滿的。后來,我們又搬了兩次家。人均居住的面積超過了10平米。這期間我經(jīng)歷了小學(xué)、初中、高中和大學(xué)。其實,無論住在什么地方,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在生活條件極艱苦的情況下,對我和哥哥的養(yǎng)育之情,他們克服了很大的困難,供我們兩個上完了大學(xué)。這大概又經(jīng)歷了16年的光陰。
現(xiàn)在,我和哥哥都自立了,我們都購買了商品房,家里人均居住面積達(dá)到了30多個平方。當(dāng)我自己拿到房產(chǎn)證的時候,甚至有些傻呆呆的怔住。每每家庭聚會,在酒店的飯桌上經(jīng)常能聽見父母說:"想起以前,過年才能吃魚肉??纯船F(xiàn)在,天天過年唄。"我家的變化,其實是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億萬人民走向小康幸福生活的縮影。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(fā)生了根本的轉(zhuǎn)變。人們充分利用國家的各項優(yōu)惠政策,敢想敢干,鼓足干勁,奮力拼搏。人人都在為大家--國家和小家--自家而奮斗著,不斷前進(jìn)。